本文共 129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
德鲁克被誉为管理大师,大师中的大师,而德鲁克给自己的定位却是社会生态学家,一位冷眼旁观的社会生态学家。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孤零零地存在。把企业放入真实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更能看清楚企业生存、发展背后的规律。离开社会看企业,容易产生偏见和错觉。
有个管理段子流传很广,说某企业突遇困境,需要全员降薪,共度难关。甲部门领导直接宣布从下月开始降薪,部门内部骂声一片;乙部门领导宣布降薪的同时,说公司本来要我们部门裁员20%,部门领导又磕头又下跪,才保住了大家的饭碗,部门成员唏嘘不已的同时,对领导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来年要紧密团结在领导的周围;丙部门领导宣布降薪之后,神情严肃地补充说,同志们,形势很严峻啊。降薪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公司在考虑裁员。我们部门明年最坏的情况是裁员20%,大家也回去想想。结果当天晚上有不少员工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找部门领导谈心去了。
这个故事有很多个变种,据说是一些资深咨询顾问的箱底货,看企业不顺眼还不告诉他。这个故事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很难说清是计谋、阳谋、还是阴谋、权谋。这个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隐藏的智慧,对急火攻心的企业家来说,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清火祛热的良药。良药要对症有效,前提是企业足够封闭和孤立。
同样是上面那个故事,员工真这么容易被糊弄吗。一方面,企业内部很难保守秘密,又不是你死我活的集中营,员工天天在一起,降薪裁员大事上的小伎俩,太容易被拆穿了。被拆穿之后,管理者还能在部门呆下去吗。用鸡贼的手段对付员工,也许能得手一两次,但是长远看很不明智。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不可能真正隔绝。就算是富士康那样衣食住行大包大揽的企业,人员流动率同样很高。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员工可以随时离开,领导们那么喜欢权谋,那就自己玩去吧。
想起另外一个故事:山西黑砖窑事件,一批黑窑主为牟取高额利润,不惜雇佣童工、智障人士,对内依仗打手推动生产,对外依靠金钱封锁消息。即使这样,最终还是走漏了风声,被社会连根铲除。
维系封闭和孤立的社会生态环境,越来越困难。即使成功,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相比,也越来越不合算。既然不能封闭和孤立,就只能融合和适应。用学院派的语言来说,就是企业必须兼顾员工利益、社会利益、股东利益。兼顾不是照顾,照顾是弱者的乞怜,兼顾是强者的命令。
从社会生态的角度看,违背社会利益的企业做不大、做不长,这种冷酷的铁律已经大行于道,企业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企业,很容易剑出偏锋。走偏之后,也缺少回到正轨的正能量。最终会和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冲突,直至被淘汰。
企业离不开社会生态环境,员工自身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除了工作,还要有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非竞争性生活。德鲁克说:
如果工作便是他们的全部所有,那么他们就有麻烦了。因此,知识型员工需要不断开发非竞争性的生活、他们自己的社团生活并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兴趣,而且最好是当他们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这些外在的兴趣可以给他们在工作领域外做出个人贡献与成就提供机会。
社会生态环境面前,企业和员工无处藏身,只能去顺应和适应。
转载地址:http://tqiox.baihongyu.com/